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初探
邵华
摘要:由于近年来苏州市教育格局的改变,因此,对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我校近几年来,学生来源广,学生学习水平差异大的现象,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我提出了通过进一步落实物理的分层教学,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想法。本文主要探讨了物理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法。阐述了学生分层的依据;分层后如何确定教学的目标,如何合理设计教学的过程,如何有效地批改作业,如何建立适合分层的考核评价体系;同时也探讨了在分层教学中利用心理疏导,建立组群活动的方式来避免分层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弊端。希望通过这些探讨进一步有效落实分层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
一、 物理分层教学提出的背景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实施的深入,苏州本市100%的小学生进入了初中,而苏州市公办学校吸纳外来民工子女的比例更达到了70%以上。我校属于苏州市吸纳外来民工子女定点学校,最近几年来外来民工子女占到学生总人数的80%左右,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生源结构较之几年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其差异主要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1、学生文化背景差异大。
由于约80%的学生属于外来民工子女,故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一个班级内有来自于安徽、河南、河北、山东,近至苏州本地及周边地区,远至东北、内蒙。这样的地域差异导致学生的生活习惯、生活经历、地域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
2、 学生学习基础差异大。
我校不仅接纳苏州公办小学毕业的外来民工子女,也接纳民工子弟学校毕业的学生。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小学学习的内容是不统一的,有些是苏教版,有些是人教版,甚至有些民工小学的学科都开设不齐。这导致学生小学阶段学习内容差异很大,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上过科学课,也从未接触过任何关于理化生的实验。
3、 学生流动性大。
由于学生家长都是来苏务工人员,所以每年的学期末或学期初甚至学期中都有学生转出或转进,而转入的学生又是来自外地省市,之前物理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也与我市中考的要求有一定差异。
4、 学生的发展情况差异大。
物理学科开始于初二年级。初二年级恰恰是学生思想认识、学生学习水平两极分化最明显的一个年级。对于物理教学来说,如何克服这个现象或者说减少这一现象也是摆在物理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
近年来,我校强调均衡分班,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均衡的教育,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好每一个学生”的原则,原始的“一刀切”“一锅煮”的备课、授课、作业、考查评价方式是无法适应现在的教学形式。因此我们更需要“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的发展,获得有差异的成就”。分层教学就是为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策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各展其能,各扬其长,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 物理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法。
1、了解学生差异,将学生合理分层建组。
分层前,了解学生差异。对全班学生进行前期调查了解。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技能、心理、物理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以学生在物理学习水平的差异为前提,将学生划分成A(学习优等生)、B(一般学生)、C(学困生)三个层次(此层次是动态的)。在分层过程中不完全以分数的高低来机械的划分,同时也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优劣势和学生的性格脾气。例如,我的一个教学班中有一个学生,按成绩来分,该学生应该是分在B组,但考虑到该学生数学、语文的基础较好,且该学生比较好强,学习比较独立,离A组有差距但差距不大,我就把这个学生分在A组;同样有学生按成绩应该在A组,但这学生学习中比较容易出现畏难的情绪,且学习自觉性不高,成绩不是很稳定,我就将这个学生放在B组;事实证明分在A组的学生在A组不甘落后,成绩上升很快,很快赶上A组的水平;分在B组的学生由于在B组处于领头的位置,成功感比较容易获得,使得学习积极性大幅提高,同样也获得A组的学习效果,并且带动了一批B组的同学进步。
在实施对学生的分层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在学习仲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同时师生要共同树立好对教与学的乐观态度和信心,并使学生明确这种分组方式的意义。
2、吃透大纲,切合实际,面向全体,有效教学。
针对实际,分层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教学大纲为准绳,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对差生采用低起点,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允许差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大纲的要求;对优生则允许他们超大纲、超进度学习。拟订各层次教学要求既不能过高,增加教学难度,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消化不良,丧失信心;也不能太低,降低大纲要求,过分放慢教学进度,完不成学习任务。力求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域”,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
2.1、 设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兼顾班级中各不同层次的学生,物理教学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目标、情感目标等不仅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准确地确定重点、难点、疑点,恰当地划分不同内容的教学要求,还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准确制定相同和不同的教学目标,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以B组目标为课程标准规定的全部基本要求,可以确定基本层目标。
如< <再探动滑轮>>一节的教学中,B组教学目标为:通过探究动滑轮,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计算公式,会计算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知道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知道实际的机械效率不可能是100%;能设计实验,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和方法,有合理改进机械提高效率的意识,从而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C层目标低于基本层,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最低限度要求。在< <再探动滑轮>>中C层目标定为: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计算公式,会进行机械效率的简单计算;知道实际的机械效率不可能是100%;能说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A层目标高于基本层,相应提高教学难度,重点落脚到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仍以上节为例,增加测定机械效率实验中出现误差的原因分析,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的实质,就机械效率的计算尝试一题多解。
定下这种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可以使学困生能尽自己的努力学到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学有所得;使中等生有较高的学习要求,既不感到很困难,又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使优秀生有更高的学习追求,充分发掘自己的学习潜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避免因一个标准、一种要求而产生的学困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优秀生吃不饱的问题。
2.2、 设定不同层次的提问。
教学提问本身的层次性应符合由低级到高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这不仅是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处理的要求。针对学生的水平与能力的差异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符合教学的可接受性原理。课堂提问要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的差异进行设疑,让大家都在最近发展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对学困生尽可能提出较基本、较浅显、较容易的问题;对中等生则提出适当思考即可回答、通过对比即可判断的问题;对优秀生可提出较难或较深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不同的水平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思、有所答、有所得。如< <杠杆平衡条件>>这个内容,让学困生回答杠杆平衡条件的内容是什么?让中等生回答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以将杠杆分成哪几类?让优秀生回答不同杠杆的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种按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来提问,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主体作用得到体现,从而促进个性的发展。
2.3、设定不同层次的作业。
作业是教学过程的继续与延伸,一定量的作业是学生应完成的任务与应履行的义务。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样有着不同的要求,表现在练习作业的数量与难度上。对学困生应限制数量、控制难度;对中等生应调节数量、把握难度;对优秀生则不限数量,放开难度。其不同的作业要求:对学困生: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层次上;对中等生重点放在“双基”和能力训练上;对优秀生重点放在方法与思维灵活性的培养上。体现出下有底,上无顶的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教学原则。
在作业批改一样要体现分层。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本题全批全改:基本题是物理知识层次上的较低教学要求,是每一位学生所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是属于保底的下限,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批改,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层次性。重点题细批细改: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不仅要求在教学中突出,还要求在练习中突出,更要求在批改中突出,这就是要细批细改,从批改过程中发现教学的薄弱环节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缺陷,进而才能提出补缺补差的具体措施,体现出教学要求的层次性。
对学困生以面批面改为主。面批面改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具体体现,是学困生感到被尊重和被关心的感情激励;其次对学困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进行面对面的辅导与帮助是教学层次性的重要体现,是面向全体的教学要求;其三学困生学习物理过程中的个性问题适宜在面批面改过程中得以悄然解决。
对于优秀生采取精批加批注为主。由于优秀生的自觉性和学习基础比较好,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尽可能地提高教学的效率。这样做不仅可以做到个别问题个别解决,而且还可以加强优秀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学的能力。
对于中等生,采取多鼓励,加强对作业订正的监督,根据学生情况采取面批和批注两种方式的结合。
2.4、设定不同层次的考核、评价体系。
结合之前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提问、作业,考核同样要体现分层。使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层次性的教学目标有高度相关的联系,同时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激励奋发向上的信心。将考核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层次性相对应的,由于有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相应的就有不同层次的考核内容。在具体操作时以基本题为主面向全体,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以附加题或加分题面向优等生,而让优秀生有继续努力的空间,让学困生不因此感到为难,各有所得,各有所成。对学困生给予分数上的“帮困”,让学困生看到自己物理学习的曙光和希望;让优秀生不至于“得意忘形”,让中等生正确定位自己的学习水平。让死分数起到活的调节机制。
不仅仅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的评价。在学习过程中中,我对C层次学生,只要他在学习的过程中态度积极,最后能复述结论,我就表扬他、鼓励他。对B层次学生,只要他在学习过程中思维主动、活跃,能初步形成结论,我就赞赏他、激励他。对A层次学生的要求要严格一些,当他们方法新颖,归纳科学,应用灵活时,我就发自内心的欣赏他,鞭策他。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应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关注学生心理,共同推进教学成效。
分层教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了“以人为本”“按需所教”,但是在无形中也将学生分出了三六九等,将学生打上标签。在教学中要避免因此出现的弊端,将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加以最大的发挥。在教学中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加以有效的干预。
3.1、 流动的分层。
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动态的,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跟踪,及时调整分组。我在学期初分层之后,为每一位学生制作学习质量跟踪表,将每一次的课堂练习、作业等第、阶段性测试成绩乃至上课表现做好记录,一旦发现异常,找出异常原因,及时解决。如果是思想认识出现问题则辅以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并加以特别的关心和关注;如属于学习困难,则加强个别辅导,若短时间内无法解决,则征求学生意见,适当换组;若是进步明显,及时调制高一层次。
3.2、 在分层中强调合作和竞争。
分层的目的使教学质量得以有效地提高。因此,激发学生的质量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建立分层小组时,我有意识的将A组建立成竞争组,给A组学生建立竞争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
将B组建立成合作研究组,培养B组学生合作探究,互相学习的意识。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B组学生的智慧,有意让他们与A组学生竞争,提高B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能力。
将C组学生建立“成包产到户的互助组”。由于C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使得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学习基础比较弱,且其中相当大比例的学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学习上怕烦、怕难、怕苦。根据这个特点,我将这部分学生普遍掌握困难的知识点“化整为零,分产到户”。例如,在学习《滑轮、滑轮组》这部分内容时,我将其中的“机械效率计算公式”“提高机械效率方法”“动、定滑轮的绕线组合”这3个知识点分别教会给3位学生,每人掌握一条,并让他们负责教会其余几个同学,并且合作完成相关题目。这样,在学生互教互学的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弱化了师生间的教与学之间的矛盾;从形式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在互助互学中同样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并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发展相适应,加以科学的管理,一定可以使教学质量得以有效地提高,真正做到发展好每一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