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推荐阅读
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推荐阅读 > 正文

基础教育接轨“慕课”:一场已经到来的革命

作者:   时间:2024-03-29   点击数:

基础教育接轨“慕课”:一场已经到来的革命

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完成的,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练习完成,但杭州市学军中学却尝试把课堂“翻转”过来——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完成。近日,在学军中学第七届学术节上,该校教师展示的“翻转课堂”让与会者惊叹不已。

今年8月,在华东师范大学牵头下,23所全国知名重点高中组成了C20高中慕课联盟(慕课指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翻转课堂是在慕课平台下的延伸),学军中学就是其中的成员学校之一。不久前,又有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14个省(区、市)的20所初中和20所小学加盟,华东师大慕课中心也正式亮相。从此,席卷全球高校的慕课开始向基础教育渗透,撼动现行的教育方式。

课外完成知识传授,课内进行知识内化

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喜欢吗?

此次学术节上,学军中学教师方润根展示了一堂高三物理的“翻转课”。课前,他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五分钟的微视频并布置了相应的任务——画一个电路图。课堂上,方润根自始至终没有拿起过课本,而是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谁画的电路图更合理”。然后,他再针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整堂课,由于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气氛异常活跃。

“‘翻转课堂’所带来的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独立思考过后再捅破那层‘窗户纸’,比直接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这是方润根在上完这堂物理课后最大的感悟。

利用微视频“先学后教”,不仅颠覆了传统的课堂,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成长的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教师灌输式的知识,他们能否适应这样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为此,记者采访了几位学生。

“这样的课堂很有针对性,我立马知道了自己在这个知识点上存在的问题。”高三女生小金对此感触颇深。“‘翻转课堂’中形象化呈现的微视频比文字更有吸引力,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高二女生小包如是说。男生小雷则告诉记者,自己以前从不敢在课堂上提问,但“翻转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提问,这大大增强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自制微视频,课堂上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

这样的授课形式,教师能适应吗?

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鼓励联盟内各高中制作各学科的微视频,传到网络上进行共享,目前征集到了1000多个微视频。在学军中学,已经有18位教师自发组建了一个“微客群”,一同探讨如何制作微视频。

化学教师肖中荣便是其中一位,不到一个月,他就已经制作了3个化学实验片段。同样参与了“翻转课堂”的语文教师苏丽坦言,制作微视频比备课来得复杂得多:“一段时长8分钟的微视频,光是录制视频就折腾了十七八遍。再加上整理思路、预备内容的时间,前前后后花了不少精力。”

为了实施“翻转课堂”,不少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视频的制作上。“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微视频固然重要,但比微视频更加重要的的是如何支配课堂上多出来的这些时间。”在肖中荣看来,微视频与导学案怎么衔接、与教案如何进行融合,才是关键。对此,苏丽也十分赞同:“课堂‘翻转’后,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仅没有被削弱,而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逼着老师改变‘以我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花更多时间去研究探究式、个性化的学习。”

在与教师们的交流中,几乎所有教师都对慕课抱着开放的态度,认为“是未来课堂发展的一个趋势”,但他们也都不约而同地指出,“慕课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前来参加学术节的董素贞告诉记者,她所在的青岛二中也在进行“翻转课堂”的尝试。“教师在走进课堂前,首先要看一下学生对微视频的学习有什么困难和疑惑,然后有针对地给予指导。同时,在‘翻转’后的课堂上,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提出问题或假设,有些情况可能是自己从来没遇到过的,教师要及时形成解决方案,确实挺考验人的。”她补充说。

舶来品能否适应中国基础教育的水土?

听听专家怎么说

席卷全球高校的慕课开始向中小学实际学习领域渗透,一方面对它的关注正在持续发酵,另一方面对它的质疑也随之不断涌来:从“翻转课堂”中出来的学生能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中高考制度?让学生大量利用课外时间学习,是否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为学生学习购买电脑、开通网络,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事实上,这种看上去很美的“用云端来上课”的教学模式,要真正在中国基础教育的土壤中落地生根并非易事。

“慕课改变了当前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在线学习与学校学习相结合,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慕课研究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说,他甚至预言,作为中小学校长,一定要有敏锐的目光,抓住这一发展机会,占领教育制高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赵中建对此深表认同:“慕课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通过观看微视频,学生可以看到教师解决问题、计算出等式亦或是把一个概念诠释出来的完整过程,相当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第一人称’的经验视角。”

“慕课最大的魅力在于人性化。”华东师范大学慕课研究专家吴志鋐教授这样解读慕课,“学生在家学习时,完全可以自主地、按照自己的节奏、以一种放松的心态去学习。”但也有专家认为,慕课的产生是基于美国的文化背景、美国人的价值观,本土化慕课绝不是简单的“镜像”,而是要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去研究如何借鉴、创新。

翻转课堂”的实质与路径

源于美国的慕课与翻转课堂,已经掀起了一场席卷全球的教育革命。在美国,专家的实验结论认为,凡是试行翻转课堂的学校,教育质量提高了一倍。在中国,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发起并组建了慕课C20高中联盟、初中联盟与小学联盟,并正在开展相关的系列活动。学军中学是华师大慕课中心C20高中联盟的首批成员,在“翻转课堂”的实践中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从学生的学习流程来看,一般由两个阶段组成,“知识传递”过程与“知识内化”过程。“知识传递”过程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知识内化”过程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由于青少年学生充满好奇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因而对于“是什么”的问题解决相对容易。但对于学习而言,停留于“是什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知识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只有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到人的生活与行为,才能转化为素养。这也是“素质教育”所大力倡导的。比知道知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发生、知识的发展、知识的应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等,这也就是“为什么”的问题。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是把有内在逻辑联系结构的教材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关联起来,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新材料在学生头脑中获得新的意义为结果。明白“为什么”的第二个阶段往往比第一个阶段更难,这是因为一些学生满足于浅尝辄止、一知半解,更多的学生在内化感悟中由于自身掌握的知识量偏少,或者找不到自身所掌握的零碎知识中哪个部分来与新知识进行“关联”,因而形成挫败感,也因此丧失了学习动机与成就感。这时最需要的就是教师的点拨和同伴的协作讨论。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重构。

传统的教学结构一般是教师白天在教室上课传授知识,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感悟巩固。这种教学结构存在较多的问题,教师为了学生能够很好地巩固所学内容而布置较多的作业,学生回到家以后,完成作业是“硬”任务,是否真正懂了,倒成了“软”任务;学生不停地赶作业,往往主观上是为了完成任务,客观上在反复操练中也掌握了一些方法。而在作业中遇到困难时,往往单身一人找不到请教与商量的导师。

学习中重要的不是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做了多少,而是真正想明白了什么,悟到了什么。孔子曰:“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为思之源,思为智之本。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翻转课堂的教学结构是让学生晚上在家通过微视频学习第二天乃至后续要学习的新知识,完成初步练习,而在白天的课堂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内化过程。也就是在微视频的帮助下,知识的传递过程通过自学完成,知道“是什么”;知识的消化、吸收,内在本质揭示,知识的横向联系,在课堂上完成,知道“为什么”。概括地说,知识传授的识得过程与基本的习得过程发生在课外,知识内化的习得与悟得过程发生在课堂。这就是将传统课堂中课内与课外学习任务“翻转”过来的要义。

从教学程序上看,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的实质在于“先学后教”。近年来,被认为我国基础教育界先进典型的江苏洋思中学、河北杜郎口中学、山西新绛中学等,他们的成功经验归结起来也是“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的前提是先学。这里的关键在于教师还没有讲过的新知识,学生凭什么要去学?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由此可见,翻转课堂的核心问题,是教法与学法的根本变革,是学生内驱力的激发,是学生学习上的“自主当家”。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学总是重教轻学,总认为既然是新知识的学习,总得由已经懂得的教师先说给学生听,学生的一切时空都由教师掌握,学生习惯了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学生处在亦步亦趋的被动应付式的学习中,完全没有强烈的意志去支配自己,也更谈不上创造性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这样的学生,一旦失去了外在力量的要求,就不知如何安排自己,就会随意放松甚至放纵自己。

学习上的“自主当家”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这类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责任意识。最明显的表现是对每门学科的每一部分内容掌握到何种程度,自己非常清楚;课余能够有计划地进行反思反省,并主动地对存在问题的环节开展查漏补缺。他们走进教室就知道要做什么和怎么做。这类学生能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有效学习,明白自己在学科知识与能力掌握上的优势和软肋,并且能在与教师、同学的交流交往中自觉扬长补短。

我以为,在获得知识的认知阶段,依据不同的认知能力,通过微视频开展自学是非常有益的。大多数的视频都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查找起来也比较方便;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通过网络发布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观看了教学视频之后,是否理解了学习的内容,视频后面紧跟着的四五个小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如果发现几个问题回答得不好,学生可以回过头来再看一遍,仔细思考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能够及时地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处理,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视频另外一个优点,就是便于学生一段时间学习之后的复习和巩固。

从“先教后学”走向“先学后教”,实现教法与学法的根本转变,主导权在教师手里,需要教师逐步减少课堂知识传授的含量,提高课堂的起点,减少课后作业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法与学法的根本转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其中教法的转变起着主导作用。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在注重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当下,教学方式的变革已经迫在眉睫。

慕课:一场已经到来的教学革命

什么是“慕课”,这种教学方式与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何不同,它又如何形成“翻转课堂”的效果?

从慕课说起

真正实现先学后教的改革

“慕课”是课堂教学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一次新革命,它已从美国来到中国,来到我们身边;它已从高校的课堂,走进基础教育视野,它将改变教学模式,大大提升学习效率。

“慕课”这种教学方式,我们将其视为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升级版,基础教育也正面临着如何真正实现先学后教的翻转性课堂的教育教学改革。在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完成的,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练习完成,而慕课这种方式却将课堂“翻转”过来——知识传授是学生通过导学案和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完成。

首先,学生通过微课、微视频在网上学习,知识的内化在课堂上完成。慕课这种教育方式来源于美国,尤其是在大学里广泛采用的,因为大学里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比较高,到中国之后,慕课就得到了延伸,走进了基础教育。这种相比传统教学方式的“翻转”,是一场教育教学的革命。据了解,所谓“慕课”(MOOC)的概念分解为:“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慕课课程可以提供给数以万计的学生进行学习;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都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通俗地说,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

打开电脑来学习

数字化学习风暴

据美国培训与文献学会统计,过去十年间知识总量翻了一番,而预计再翻一番的时间将缩短至一年半。可以供学习的内容以指数倍的速度增长,人类已经进入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专家认为,对于学生来说,如果要在有限的学校学习时间里用原有的学习方式来掌握今天的知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则会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有着信息储存量大、信息形式多样化、搜索使用信息极为方便等优势,学生很容易就能在网上查到自己要学习的内容。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开展电子网络教学已经不是什么新闻,学生用着电脑、平板电脑等工具进行课堂教学,我国也不断开展试点和实验项目。

现在在网上搜索“慕课”,就会跳出若干个慕课网站,其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文学、教育、工科、经济、电脑、流行文化……虽然针对中小学学生课程的还比较少,但微课的数量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以往的一些网络课程大多都是将老师上课的内容拍摄并记录下来,而慕课则仅仅是一段或多段4、5分钟的视频,学生通过视频前的学习目标等内容了解课程大致情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视频。一家慕课网上,有学术视频近10万部,学生既可以学习自己课本上的内容,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进行更大范围的学习。

促成师生角色转变

课堂发生了翻转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为“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第二个阶段为“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吸收内化”阶段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挫败,丧失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完成的,老师不仅提供了微课视频,还可以在线为学生进行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学生观看了教学视频之后,是否理解了学习的内容,视频后面紧跟着的四到五个小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如果发现几个问题回答的不好,学生可以回过头来再看一遍,仔细思考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能够及时地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处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视频另外一个优点,就是便于学生一段时间学习之后的复习和巩固。评价技术的跟进使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能够得到证实性的资料,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

“翻转课堂”的时间带来了师生角色转变,教师变成辅导员、助学者、引导者、帮助者,在教学中,要掌握新的教学技能,它们要进行微课程设计;要为学生进行学习课程设计;要根据学习反馈实时调整教学,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组织技巧,让学生变成了主动学习者、自我导向学习,学习中遇到困难可以随时向老师及同学求助,无错误积累,增强了学习积极性,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

慕课这种教学方式对老师的要求也更高,老师要能够制作微课,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要形成知识的内化,对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的要求也比以往更高,对教师的理念也更为重视。

慕课进入中国后,影响到中国的基础教育,这将对缓解盲目有偿家教产生积极的作用,它甚至将引发全民学习方式的变革。

慕课

学生喜爱并期待

就慕课这一话题,有学生表示,在网上看到了生物学科的“慕课”,对重点问题的讲解,可以反复地看,直到理解为止。“对于这些问题,平常都是请教老师或同学,有时的确是弄懂了,但有时也是一知半解,有了慕课,我可以随时看,反复地学,既能掌握重点,解决难点,又能温故知新。”

学生晓涵表示,高中教育指向是高考,如果能将各学科的知识点、必考点和历年的高考真题,作为慕课的内容,让同学们有针对性、有自主性地选择学习,必将提升学习效率,受到广泛欢迎。“我们非常期待这样的慕课,哪怕有些课程是收费的,只要我们需要,也是在合理的收费范围内,我们都愿意学。”

该校高一学生小丽表示,自己在寒假里看了多节慕课,“我在网上寻找自己喜爱的内容,有的和高中学习课程有关的,更多的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很多是国际著名高校的课程,我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太简单、太直观、也太有效了,在电脑前,就可以学到各种知识。”

相关链接

高校课程走进慕课平台

2013年,我国不少高等学府纷纷与“慕课”平台合作,将课程放到网上。北京大学《20世纪西方音乐》、《民俗学》、《电子线路》和《世界文化地理》四门课程在著名的“慕课”平台edX网站上线。与此同时,清华大学的两门课程《电路原理》和《中国建筑史》的课程介绍也出现在该平台,并向全球网民开放注册。

2013年,清华大学打造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学堂在线”正式开放,这是全球首个中文版“慕课”平台,本月中旬,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7门课将陆续上线。

北大在edX推出的全球共享课受到热捧,截至去年10月7日,北大10门课程的注册人数将近37000人,已超过该校本部在校生人数。2013年10月17日、18日,清华大学两门在线课程《电路原理》和《中国建筑史》在edX平台开放,至10月9日,前者选修人数约7500人次,后者选修约5500人次,两门课选课者已达13000人次,其中8成以上学习者为海外用户。

慕课:一场已经到来的教学革命

核心提示

新学期伊始,新海高级中学校长李宏伟向全体教职工推荐了两篇关于教育教学的文章:《基础教育接轨“慕课”:一场已经到来的革命》《“翻转课堂”的实质与路径》,供广大教师研读,以期引发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体悟,进而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什么是“慕课”,这种教学方式与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何不同,它又如何形成“翻转课堂”的效果?

从慕课说起

真正实现先学后教的改革

“慕课”是课堂教学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一次新革命,它已从美国来到中国,来到我们身边;它已从高校的课堂,走进基础教育视野,它将改变教学模式,大大提升学习效率……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新海高级中学校长李宏伟对“慕课”的定位,一下激发了记者的兴趣。

“‘慕课’这种教学方式,市教育局将其视为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升级版,基础教育也正面临着如何真正实现先学后教的翻转性课堂的教育教学改革。”李校长告诉记者,在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完成的,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练习完成,而慕课这种方式却将课堂“翻转”过来——知识传授是学生通过导学案和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完成。

首先,学生通过微课、微视频在网上学习,知识的内化在课堂上完成。慕课这种教育方式来源于美国,尤其是在大学里广泛采用的,因为大学里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比较高,到中国之后,慕课就得到了延伸,走进了基础教育。这种相比传统教学方式的“翻转”,是一场教育教学的革命。据了解,所谓“慕课”(MOOC)的概念分解为:“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慕课课程可以提供给数以万计的学生进行学习;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都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通俗地说,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

本学期,新海高中将更加深入广泛尝试慕课这种教学方式。之前,该校将部分学科制作微课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在课前学习,如凭借该校省生物课程基地的优势来打造生物课程的微课。本学期,将把这种方式推广到所有学科。

李校长还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省教育厅还将在全省中小学范围内开展微课竞赛。这是一个面向全省的面广量大的活动,要从校级竞赛、市级竞赛,最终到省级竞赛,在全省范围内掀起慕课的风暴。该校目前正在整合资源,通过深入研究,把知识的重点、难点,通过信息技术的制作,展现慕课的特点。在此项工作中,该校提出了“先人一步、高人一筹、位居一流”的目标和要求。

打开电脑来学习

数字化学习风暴

据美国培训与文献学会统计,过去十年间知识总量翻了一番,而预计再翻一番的时间将缩短至一年半。可以供学习的内容以指数倍的速度增长,人类已经进入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专家认为,对于学生来说,如果要在有限的学校学习时间里用原有的学习方式来掌握今天的知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则会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有着信息储存量大、信息形式多样化、搜索使用信息极为方便等优势,学生很容易就能在网上查到自己要学习的内容。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开展电子网络教学已经不是什么新闻,学生用着电脑、平板电脑等工具进行课堂教学,我国也不断开展试点和实验项目。

记者在网上搜索“慕课”,跳出了若干个慕课网站,记者在其中一家慕课网上看到,其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文学、教育、工科、经济、电脑、流行文化……虽然针对中小学学生课程的还比较少,但微课的数量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以往的一些网络课程大多都是将老师上课的内容拍摄并记录下来,而慕课则仅仅是一段或多段4、5分钟的视频,学生通过视频前的学习目标等内容了解课程大致情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视频。在这样一家慕课网上,有学术视频近10万部,学生既可以学习自己课本上的内容,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进行更大范围的学习。

促成师生角色转变

课堂发生了翻转

记者从新海高级中学学术部主任孙运利处了解到,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为“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第二个阶段为“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吸收内化”阶段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挫败,丧失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完成的,老师不仅提供了微课视频,还可以在线为学生进行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学生观看了教学视频之后,是否理解了学习的内容,视频后面紧跟着的四到五个小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如果发现几个问题回答的不好,学生可以回过头来再看一遍,仔细思考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能够及时地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处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视频另外一个优点,就是便于学生一段时间学习之后的复习和巩固。评价技术的跟进使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能够得到证实性的资料,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

“翻转课堂”的时间带来了师生角色转变,教师变成辅导员、助学者、引导者、帮助者,在教学中,要掌握新的教学技能,它们要进行微课程设计;要为学生进行学习课程设计;要根据学习反馈实时调整教学,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组织技巧,让学生变成了主动学习者、自我导向学习,学习中遇到困难可以随时向老师及同学求助,无错误积累,增强了学习积极性,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

近年来,我市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从“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又经过“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建构式生态课堂,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李宏伟校长认为,慕课的引入,翻转课堂的推进必将使我市建构式生态课堂的改革向更高层次发展。

慕课这种教学方式对老师的要求也更高,老师要能够制作微课,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要形成知识的内化,对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的要求也比以往更高,对教师的理念也更为重视。

“慕课进入中国后,影响到中国的基础教育,这将对缓解盲目有偿家教产生积极的作用,它甚至将引发全民学习方式的变革。”李校长表示。

慕课

学生喜爱并期待

在新海高级中学,就慕课这一话题,记者采访该校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小海表示,上学期,已经在校园网上看到了生物学科的“慕课”,尤其是对重点问题的讲解,可以反复地看,直到理解为止。“对于这些问题,平常都是请教老师或同学,有时的确是弄懂了,但有时也是一知半解,有了慕课,我可以随时看,反复地学,既能掌握重点,解决难点,又能温故知新。”

学生晓涵表示,高中教育指向是高考,如果能将各学科的知识点、必考点和历年的高考真题,作为慕课的内容,让同学们有针对性、有自主性地选择学习,必将提升学习效率,受到广泛欢迎。“我们非常期待这样的慕课,哪怕有些课程是收费的,只要我们需要,也是在合理的收费范围内,我们都愿意学。”

该校高一学生小丽表示,自己在寒假里看了多节慕课,“我在网上寻找自己喜爱的内容,有的和高中学习课程有关的,更多的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很多是国际著名高校的课程,我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太简单、太直观、也太有效了,在电脑前,就可以学到各种知识。”

相关链接

高校课程走进慕课平台

2013年,我国不少高等学府纷纷与“慕课”平台合作,将课程放到网上。北京大学《20世纪西方音乐》、《民俗学》、《电子线路》和《世界文化地理》四门课程在著名的“慕课”平台edX网站上线。与此同时,清华大学的两门课程《电路原理》和《中国建筑史》的课程介绍也出现在该平台,并向全球网民开放注册。

2013年,清华大学打造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学堂在线”正式开放,这是全球首个中文版“慕课”平台,本月中旬,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7门课将陆续上线。

北大在edX推出的全球共享课受到热捧,截至去年10月7日,北大10门课程的注册人数将近37000人,已超过该校本部在校生人数。2013年10月17日、18日,清华大学两门在线课程《电路原理》和《中国建筑史》在edX平台开放,至10月9日,前者选修人数约7500人次,后者选修约5500人次,两门课选课者已达13000人次,其中8成以上学习者为海外用户。

基础教育接轨“慕课”:一场已经到来的革命

□本报记者 胡梦甜 朱 丹

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完成的,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练习完成,但杭州市学军中学却尝试把课堂“翻转”过来——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完成。近日,在学军中学第七届学术节上,该校教师展示的“翻转课堂”让与会者惊叹不已。

今年8月,在华东师范大学牵头下,23所全国知名重点高中组成了C20高中慕课联盟(慕课指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翻转课堂是在慕课平台下的延伸),学军中学就是其中的成员学校之一。不久前,又有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14个省(区、市)的20所初中和20所小学加盟,华东师大慕课中心也正式亮相。从此,席卷全球高校的慕课开始向基础教育渗透,撼动现行的教育方式。

课外完成知识传授,课内进行知识内化

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喜欢吗?

此次学术节上,学军中学教师方润根展示了一堂高三物理的“翻转课”。课前,他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五分钟的微视频并布置了相应的任务——画一个电路图。课堂上,方润根自始至终没有拿起过课本,而是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谁画的电路图更合理”。然后,他再针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整堂课,由于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气氛异常活跃。

“‘翻转课堂’所带来的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独立思考过后再捅破那层‘窗户纸’,比直接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这是方润根在上完这堂物理课后最大的感悟。

利用微视频“先学后教”,不仅颠覆了传统的课堂,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成长的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教师灌输式的知识,他们能否适应这样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为此,记者采访了几位学生。

“这样的课堂很有针对性,我立马知道了自己在这个知识点上存在的问题。”高三女生小金对此感触颇深。“‘翻转课堂’中形象化呈现的微视频比文字更有吸引力,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高二女生小包如是说。男生小雷则告诉记者,自己以前从不敢在课堂上提问,但“翻转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提问,这大大增强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自制微视频,课堂上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

这样的授课形式,教师能适应吗?

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鼓励联盟内各高中制作各学科的微视频,传到网络上进行共享,目前征集到了1000多个微视频。在学军中学,已经有18位教师自发组建了一个“微客群”,一同探讨如何制作微视频。

化学教师肖中荣便是其中一位,不到一个月,他就已经制作了3个化学实验片段。同样参与了“翻转课堂”的语文教师苏丽坦言,制作微视频比备课来得复杂得多:“一段时长8分钟的微视频,光是录制视频就折腾了十七八遍。再加上整理思路、预备内容的时间,前前后后花了不少精力。”

为了实施“翻转课堂”,不少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视频的制作上。“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微视频固然重要,但比微视频更加重要的的是如何支配课堂上多出来的这些时间。”在肖中荣看来,微视频与导学案怎么衔接、与教案如何进行融合,才是关键。对此,苏丽也十分赞同:“课堂‘翻转’后,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仅没有被削弱,而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逼着老师改变‘以我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花更多时间去研究探究式、个性化的学习。”

在与教师们的交流中,几乎所有教师都对慕课抱着开放的态度,认为“是未来课堂发展的一个趋势”,但他们也都不约而同地指出,“慕课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前来参加学术节的董素贞告诉记者,她所在的青岛二中也在进行“翻转课堂”的尝试。“教师在走进课堂前,首先要看一下学生对微视频的学习有什么困难和疑惑,然后有针对地给予指导。同时,在‘翻转’后的课堂上,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提出问题或假设,有些情况可能是自己从来没遇到过的,教师要及时形成解决方案,确实挺考验人的。”她补充说。

舶来品能否适应中国基础教育的水土?

听听专家怎么说

席卷全球高校的慕课开始向中小学实际学习领域渗透,一方面对它的关注正在持续发酵,另一方面对它的质疑也随之不断涌来:从“翻转课堂”中出来的学生能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中高考制度?让学生大量利用课外时间学习,是否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为学生学习购买电脑、开通网络,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事实上,这种看上去很美的“用云端来上课”的教学模式,要真正在中国基础教育的土壤中落地生根并非易事。

“慕课改变了当前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在线学习与学校学习相结合,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慕课研究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说,他甚至预言,作为中小学校长,一定要有敏锐的目光,抓住这一发展机会,占领教育制高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赵中建对此深表认同:“慕课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通过观看微视频,学生可以看到教师解决问题、计算出等式亦或是把一个概念诠释出来的完整过程,相当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第一人称’的经验视角。”

“慕课最大的魅力在于人性化。”华东师范大学慕课研究专家吴志鋐教授这样解读慕课,“学生在家学习时,完全可以自主地、按照自己的节奏、以一种放松的心态去学校。”但也有专家认为,慕课的产生是基于美国的文化背景、美国人的价值观,本土化慕课绝不是简单的“镜像”,而是要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去研究如何借鉴、创新。

 地址:苏州市西园路29号 邮编:215008 

苏州市第十二中学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0289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