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之心得体会
苏州市第十二中 周美芬
本学期开学初学校积极响应教育局“三走进三服务”号召,早早地启动第一站服务——“走进学生,服务家庭”的家访活动。
8月29日下午、30日中午,我与冯志亮老师结伴一起冒着酷暑,顶着炎热及大风暴雨骑着电瓶车共走访了七个学生家庭,到了虎丘山以北,也到了寒山寺边,两个半天时间的家访结束了,虽然感到有点累,但心情是快乐的,感受也是深刻的。
我校学生93%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父母大多数以租房打工为生,住房条件差,家庭设备简陋,学习环境不理想,学生中贫困家庭、残疾家庭、单亲家庭居多,对孩子成长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与学生和家长零距离接触发现,父母家庭教育知识缺乏,家庭教育普遍采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的方法,家中孩子多,对孩子不管不问,家长受教育程度教低,只能从事累、脏、苦的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认为“孩子听老师的话,不听家长的话”,把教育的责任推给老师。
家访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来到一个女生的家,这家三代同住一屋,而且三代都有残疾,学生的奶奶瘫痪、爸爸脚跛、弟弟眼睛、嘴巴发育先天不足,我们到的时候这位学生也刚从打工的地方回家,为家庭过早地担负起了生活的重担。我们详细询问了家庭经济状况,告诉他们有困难可以向学校申请补助。家长感激万分。还有一位男生家庭也很特殊,经过家访发现,孩子的父母早已离婚,这个孩子现在跟父亲过,有时候也会去母亲小住,爸爸是做辅警的,家中还有年老生病的爷爷奶奶,孩子脾气犟,不听话,贪玩,奶奶管不住,爸爸没时间管,了解这些情况后,我们及时给予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让家长根据孩子喜欢画画的特长,多夸夸自己的孩子,由于孩子缺乏母爱,要求父亲平时在家多陪陪孩子,多做亲子沟通,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
通过这次家访,我感觉到家长是欢迎老师去家访的,表现在很守时、热情招待和真实反映孩子、能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等。
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三者共处,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有利于意见的交换,有助于达成共识,更容易商量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家访,教师可了解到学生的在家表现,日常行为,家庭教育,学习环境,学习习惯等,与家长沟通了解之后,教师对学生多一份了解,感情上就增加了一分,看到他们身上不同的闪光点,对他们就又多了一份关爱,特别是对问题学生就更多了一份包容,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其特殊的成长轨迹和家庭背景,无论孩子是好是差,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呵护和关爱。家访能促进师生感情,形成融洽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家长也能了解到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了解学校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常规,教育孩子的方法,这样家长能更有效地配合学校做好工作;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与重视,教师和家长多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谈论孩子,多肯定少批评,对孩子是激励,给家长以希望,容易形成教育合力,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家访是教师与家长联系的常用方式,以后在家访中要注意:一、做好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二、讲究说话艺术;三、最好选择学生、家长、老师均在场的时间去家访;四、要跟踪调查和及时反馈。
通过此次家访,更加深刻地感悟到:无论怎样的一个孩子,他的成长都离不开“爱”,这种爱既要来自家庭,也要来自于教师。只有播进学生心灵深处真挚的无私的绵延无尽的爱,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们要加强家校的密切联系,使家访成为习惯,同时注重学生的个别教育,真正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效果。